原來魚缸里就因為缺少了一種東西才會導致水質敗壞,我終於找到了
養魚老道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最近養魚老道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的水缸里既沒有物理過濾也沒有生化過濾,即使長時間的不換水,它的...- 2019年7月06日18時33分
- 科學文摘 / 養魚老道
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
最近養魚老道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的水缸里既沒有物理過濾也沒有生化過濾,即使長時間的不換水,它的水質依然可以保持良好呢,即使飼養上了觀賞魚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而同樣的放置在塑料桶里長期困著的井水,裡面並沒有飼養任何的觀賞魚,可是這個水質在現在這個季節,不超過半個月水面就會生有大量的氣泡,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們在水族箱裡飼養觀賞魚,又是物理過濾,又是生化過濾的,很多魚缸的水質為什麼依然難以保持?
這不是很奇怪的現象嗎?
缸壁不會呼吸,這是所有玻璃魚缸的最大弊端
雖然說我的水缸里目前只是飼養著一條受傷的泰獅金魚,看起來飼養密度不大,但是去年也是飼養的草金魚,密度還是可以的,首先來講,觀賞魚的飼養密度肯定決定一切,那麼除了這個主要因素之外,還會有哪些因素呢?
缸壁的呼吸作用才是最大的關鍵,我們來看水缸,無論缸壁是髒還是不髒,只要不是所有的污物把缸壁粘附的一絲氣不透,那麼這個水缸即使沒有青苔生成,它的呼吸作用依然健在,放一尾金魚進去,即使攪動了缸壁,但是雜物幾乎不會紛飛,水缸里的水質依舊。
即使我在換水時,用水管接上井水直接往水缸里灌,在很短的時間內,水缸依舊可以做到自清,這就足以說明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比起我們要強得多了,為什麼就要使用泥瓦盆來飼養金魚,鐵盆、銅盆不行嗎?
原來最終的道理就在這裡,缸壁不會呼吸,粘附不了任何雜物,所以在水質上就無法調理,而這也是所有玻璃魚缸最大的弊端和短板。
青苔和綠植,以及各種生物的協同作戰
這是水缸的第二大亮點,無論是睡蓮、缸底的淤泥、淤泥中的小生命,缸壁上的微生物和青苔,它們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協同作戰,才會起到整體改變魚缸水質的作用。
這些東西大多數也都是水族箱裡所欠缺的,所以說水族箱裡的水質永遠不可能達到水缸這種不用任何過濾系統就可以自潔的效果,也即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水族箱裡的水質更好,無外乎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大會呼吸的缸壁面積,只有依靠會呼吸的濾材
不但是生化濾材要會呼吸,就連濾棉和生化棉也要會呼吸,這才能夠做到加大缸壁的呼吸面積,換而言之,不但是濾材的使用面積是關鍵,還要去增加濾材的透水性和過水性。
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一旦濾棉或者濾材發生了嚴重的淤堵現象,魚缸的水質就如同了一灣死水,一切的過濾效果全部盡失。
那麼如果我們不想使用濾材或者過濾系統,我們就要想辦法利用其他的一些東西了。
底沙可以吸附沉澱物,綠植也會呼吸
很多魚友還有一種理論就是說,我們不用過濾系統,僅僅把濾材扔到魚缸里,這不是一樣的作用嗎?
事實上這是絕對不一樣的,因為最終濾材還是在魚缸缸壁這個封閉的環境裡,和我們把濾材拿出來,做成上濾和下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丟在魚缸里的濾材還是處在一灣死水中,所以不會有任何的呼吸效果。
而魚缸里假設鋪有底沙和陶粒,實際上它們也只是起到了一個雜物的沉澱作用,或許只是相當於水缸里的淤泥,但是淤泥因為有了睡蓮和各種小魚蟲,它才是活的,而我們的底沙永遠也是死的,這個差別就巨大了。
所以說,最終我們才會想到了依靠綠植,因為綠植是活的,它們也會呼吸,要麼我們可以培養一缸青苔水,讓青苔來有效分解垃圾,要麼我們就要栽種水草,讓水草來有效分解垃圾。
這些東西在低密度的觀賞魚飼養下,可以取代魚缸的物理或者生化過濾,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清除污物的作用。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的方式,我認為這是對於這個問題最為原始的理解了。
或許泥瓦片才是最好的濾材?
對於這個問題,養魚老道一直是存有疑問的,雖然市面上的各種濾材形形色色,價格不一,但是最終給我的感覺依然是華而不實的較多,我倒認為,極有可能泥瓦片才會是最好的濾材。
而在上濾系統中,植物水道也應該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改天我就拿我的一米五的魚缸做下實驗,把過濾加大,全部改成泥瓦片濾材,看看最終的過濾效果又會怎樣?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